歡迎來到全傑科技

今日訪客: 1810
線上訪客: 11

本軟體最新開課活動

目前沒有相關活動!!!
本軟體之前的活動!!
本軟體有產品說明會, 請洽本公司!!

下載專區 Download

活動資訊

  • 目前尚無任何訓練課程!!

聯絡我們

姓名:
Email:
聯絡電話:
單位:
部門:
附件:
您的留言:

提供專業軟體代購服務
如有未列於網站之產品需求
歡迎來電洽詢,感謝您!
電話:(02)2507-8298

ATLAS.ti 23
質性分析軟體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large bodies of textual, graphical, audio and video data.
軟體代號:5089
瀏覽次數:25744
MacintoshWindows 10
多人版
教育版
商業版
再啟動服務
試用版
遠端安裝啟動服務
原廠技術服務
中文入門手冊
教育訓練
一年授權
目前庫存
中文型錄
安裝序號
網路啟動
合法保證
原廠手冊
64 Bit
電子英文手冊
授權下載光碟
產品介紹!

2021-12-16 Atlas.ti V:22新版本上市(此軟體已改為年租授權)

本公司為 台灣區授權 代理商

 

 

 

建議書籍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 —
作者: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 主編

您可以連結以下網址,來預覽所有YouTube的教學影片
http://www.youtube.com/user/softhomeAtlasti

http://www.youtube.com/user/ATLASti01/videos

研究知識的最佳平台

質性分析之最佳視覺化軟體.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large bodies of textual, graphical, audio and video data

ATLAS.ti 是什麼?
ATLAS.ti  是一功能強大的的性質分析QDA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軟體 ,能夠有效的分析多種不同的資料如大量的逐字稿文字,影像圖形, 和聲音的, 和錄影帶資料.也是實現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的最佳工具!

質性研究是什麼?
不同於統計強調量化的方法,主要是對人類的行為,生活,人際關係,思維,經驗,社會活動的研究,常用於社會科學及教育學等領域.質性研究實際上並不是一種方法,而是許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統稱,由於都不屬於量化研究,被歸成同一類探討.其中包含田野調查,民族誌,人類學研究,論述分析,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焦點團體,行動研究等等. 目前質性研究已跨出原來領域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科學上.

紮根理論是什麼?
是質性研究方法的一種,是由二位社會學者:Barney Glaser與Anselm Strauss發展出來的.紮根理論是質化研究中,廣泛使用的一種研究法,紮根理論主要將現象作系統性的資料收集,並藉系統化整理分析,藉由資料歸納發展並建立理論.
紮根理論的優點:
而達到 1.適切性(fit),   2.瞭解(understanding)  3.推廣性(generality)   4.控制(control)
因此可系統化將訪問內容歸納為各項主題.容易訪問,整理,分析,比較,得到忠實反映現象的理論.

傳統性質分析工作的困難在何處?
1.資料十分龐雜,往往堆滿整個研究室
2.無法處理多媒體的田野資料
3.本文資料與多媒體之間無法編碼與連結
4.缺乏一致性的方法
因此研究人員一直希望能有一套工具可以解決以上之困擾,答案呢?

ATLAS.ti 程式是誰設計?
德國的柏林科技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Thomas Muhr等人於(1989-1992)開始此一計畫
而商業版的程式終於1993 完成, 並交由Scientific Software Development公司出版
而ATLAS.ti也成為目前最常用的質性分析軟體之一.

ATLAS.ti 的設計哲學:
設計哲學是一定要能把紮根理論與現代電腦科技完美結合
所以ATLAS.ti 具有"VISE"的特點
V Visualization  視覺化 (能運用視窗的容易操作特色)
I  Integration     整合性 (能整合不同文件,圖片;聲音)
S Serendipity    挖寶式 (利用編碼系統可反覆深入地挖掘深一層可能)
E Exploration    探索性 (藉由網狀系統探索新的隱藏現像)

我能用 ATLAS.ti 做什麼?
利用ATLAS.ti的知識管理功能,可以將各類資料轉換成我們所需要探討的學術知識,有系統的及富創造性的方式來管理資料,並從中淬取比較探索各種資料新的可能性及關聯,進而重新集合拼湊出新的意味.ATLAS.ti的圖形化網狀系統編輯器能視覺化的編輯概念網路圖,輕鬆的將相關聯的資料互相連結起來,也可以自行編輯或挑選連結關聯,建立整體架構的原型

ATLAS.ti的特色有:
•對逐字稿編碼(Coding)的功能十分強大且容易使用
•可對多媒體(Non-text Documents) 編碼如圖片;聲音;影片
•只要利用滑鼠拖曳便能完成連結;編碼和結合的動作
•編碼名稱;網路名稱;關係名稱;可以直接以中文命名
•可對中文的WORD文件直接編碼
•可對Word內的物件如Excel,影像加以處理
•支援亞洲和中東語言(Unicode),處理繁體中文沒問題!
•視覺化的網絡概念圖編輯器,能迅速建立網絡概念
•能透過超連結將各物件關聯起來
•強大的搜尋及檢索功能,
•分析結果可輸出到 SPSS, HTML, XML(擴展標示語言), CSV 等格式
•各單字出現的頻率數量和編碼表格可輸出到 Excel ,SPSS
•靈活的文件處理能力,能同時處理多個專案.
•能從原文中搜尋關鍵物件,創造出新的專案雛形
•支援多人開發,能夠整合不同專案,可以整合;轉移或分享文件資料
•企業版可以連接遠端資料庫如  Oracle, MySQL等
• 400多頁的英文電子檔使用手冊及英文動畫教學檔
•全傑提供教育訓練課程! 更多…

ATLAS.ti應用領域包括:
 人類學,商業,行銷,犯罪學,經濟,教育,歷史,法律,醫學, 政治,心理學,社會學.
誰需要ATLAS.ti?
全世界上萬人正在使用它,教授,老師,研究人員,醫師護士,社工人員們不可或缺的專業工具

參考書籍:如果您是入門者這些書可以協助您快速入門
●林本炫,2004年6月,質性研究資料分析電腦軟體ATLAS.ti操作手冊.
● Strauss, Anselm,Juliet Corbin,徐宗國 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臺北︰巨流圖書.
●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新增)
● Stanley Lieberson 著,陳孟君譯,1996,『量化的反思』臺北巿,巨流圖書
● Patton, Michael. Q.,吳芝儀,李奉 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桂冠圖書

質性研究相關應用範例:您可以看到很多的相關研究如
網路民族誌;勞工文化民族誌;企業研究深度訪談;行銷資料質性分析;企業研究方法學;;本土化質性研究;影像文本的分析方法等等

安裝ATLAS.ti試用版來玩文獻閱讀

 

Atlas.ti 之相關研究及應用
 
針對新加坡人口老化課題之公共衛生服務雲端運算系統的隱喻學研究
 農村再生規劃中短期促進就業社區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為例
 以情感理論的觀點探討社區參與角色互動歷程─以頭屋鄉獅潭社區為例
 國中生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之研究--以苗栗縣某國中為例
 兩岸三通後高雄發展策略之研究
城市節慶品牌管理之研究-以高雄左營萬年季為例
高雄市推動區域營運總部關鍵指標之建構
愛滋病毒感染者知會性伴侶之過程
 國小數學領域教科書整數加減表徵轉譯活動之內容分析:以一至三年級為例
 國小數學教科書小數教材表徵轉譯活動之內容分析
 82年和92年版國小中年級數學分數教材文字題解題鷹架之比較分析
 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生涯發展研究
 國際貿易上的英文文字讀寫: 身分、設計、與論述社群
 軍事單位主官(管)人格特質、領導風格對組織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
 隔代教養家庭之祖孫共玩研究及劇本法實作
 探討高齡者遷居適應與認同重建 —以安養中心為例
初產婦採選擇性剖腹產的決策經驗
 村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職掌功能與衝突管理之研究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高成就學生課外閱讀與寫作經驗之研究
客庄老人生活風格與日常生活空間移動經驗之探究
 全球百大旅館網站內容評估之研究
 民宿網站內容評估之研究─台灣與大陸之比較
 共譜一曲生之悅- 一位音樂才能優異視障兒童家庭教養經驗之敘說探究
 體驗價值創造力之理論建構初探-以數位遊戲為例
 國小數學教科書分數乘法教材問題類型與表徵之分析
 苗栗縣試辦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後設評鑑觀點
 像女性競技體操選手那樣丟球:陰性身體典範分析
 體驗價值創造力之組織促成因素研究--以智冠集團為例
 流行音樂類型電台節目主持人之資訊尋求行為研究
認真休閒與成功老化:高齡志願服務工作者的經驗
 失智老人機構安置之家庭決策過程探討
 維基百科社群知識建構歷程之研究─社會建構主義觀點
 從使用者音樂聆賞歷程探討線上音樂分類架構
 旅遊環境與體驗影響遊客心理效益之探討
 國小音樂教學融入生命教育對學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
重症加護人員照護罕病兒童接受肝臟移植之經驗
 整合關鍵字行銷影響下消費者關鍵字搜尋行為之探索性研究
 台灣地區餐飲業「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推動與執行落差之研究-以紮根理論法為分析基礎
 臺灣黃龍丹院修道者的生命實踐
身心障礙資優生優弱勢分析及支援服務系統之探究
 大學生看台灣—台灣代表性景觀研究
 經歷死產婦女之生命歷程:尋求安身立命
 課業學習諮商中家庭作業指派對案主課業自我效能影響
 透視骨盆腔檢查的醫護病互動--第一部份:從婦女病患的角度探討骨盆腔檢查的經驗;第二部份:以 河

川跨域治理之競合與困境研究---以高雄縣市跨域治理愛河水系活化為例
 澎湖縣公教人員對我國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制度看法之研究
原住民女性微型創業及持續經營關鍵因素之研究
書後索引編製行為研究
電腦輔助分析軟體運用於質性研究訪談稿內容分析之探討
 從黑爾的道德思維模式檢驗SBL運動道德衝突
 探索旅遊的飲食體驗
 漫畫迷閱讀特質之研究
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的交互關係-以全球華人乳癌病友公益網絡為例
日治時期嘉義市公學校的思想掌控及學校生活之研究
 製造業人力派遣運用之研究-以南部某鋁業公司為例
 雲林縣社區營造中的青年培力研究
四位國小教師即時行為與信念研究
 科技大學行政部門內外部自我評鑑媒合之研究
 心理劇工作坊對企業主管層級溝通影響之研究
 大學生處理科學實驗異象的方法與態度:兼探其科學知識觀、實驗室環境及教師觀點之相關性
 教育智慧的內涵與發展之探究
 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以苗栗縣三所國小為例
一位幼稚園教師實施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台語兒歌為媒介
 華人商業交易場域中的應酬經驗與“關係流”管理-有關係、沒關係?
 傳統窯廠的轉型與陶藝園區體驗設計之研究
 利用紮根理論探索車用導航系統使用者行為之研究
 勇者的試煉─參與冒險旅行者之經驗敘說
 巴拿馬與台灣中小企業間建立商業關係之影響因子研究
 設計獎項與企業價值之相關性研究
 生命的謳歌-兩位癌症兒童生命轉變的敘說研究
 自然環境偏好之探索性研究
苗栗縣通霄鎮福興社區居民之鄉村意象研究
 心理契約來源與內容對工作行為關係之影響
 學校空間意象之研究─以高雄市新建學校為例
 癌症病童手足之生活經驗
 自殺者遺族悲傷調適之模式初探
 CMMI釋意研究:以基模變化探討
 技職校院本土與留美英文教師之教師信念比較研究
 「在不確定中找尋定位點」父母面對新生兒甲狀腺低功能症篩檢陽性結果之經驗歷程
校務評鑑實施歷程組織文化現象與變異之研究
 心智繪圖融入聽障生寫作教學之研究
悅數,躍數-應用錨式教學法在國小數學障礙學童之個案研究
 由學術創業觀點探討資源基礎、動態能耐與研發績效之關係
 公部門人力派遣人員之心理契約剖析研究-以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為例
 跨國婚姻家庭父親角色及子女教養經驗之探究
兩位小琉球幼教師課程意識與實踐之研究
 自然旅遊環境之遊憩體驗與生心理效益之研究

Single User License: Installation of the program purchased under a single user license is restricted to one single personal computer owned by or under control of the licensee plus one additional computer also owned by the licensee. However, at any given time only one copy of ATLAS.ti may be in use.

單機版授權使用者本身除了主要電腦安裝外,還可安裝一個副本於使用者本人的另一台電腦中,但同一個時間點只有一台電腦能使用

 

ALEXANDRA FRANCE SHISKO(2023)。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to Combat COVID-19 in Taiwan: A Qualitative Inquiry to Study Perspectives from the Government, Hospital Managers, and Physicians。﹝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s982yp

論文名稱: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to Combat COVID-19 in Taiwan: A Qualitative Inquiry to Study Perspectives from the Government, Hospital Managers, and Physicians

Abstract

Title of Thesis: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to Combat COVID-19 in Taiwan: A Qualitative Inquiry to Study Perspectives from the Government, Hospital Managers, and Physicians
Author: Alexandra France Shisko
Thesis advised by: Chiung-Hsuan Chiu, Ph.D.
Background: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started in Wuhan, China in December 2019 and quickly spread globally, causing 767.7 million confirmed cases and more than 6.9 million deaths as of July 5, 2023. Government officials, hospital managers, and healthcare workers (HCWs) have been forced to assume great amounts of responsibility and pressure in handl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aiwan’s experience has been unique – while many faced the effec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is virus throughout 2020, Taiwan remained safe within its closed borders, and citizens continued a relatively ‘normal’ life until its first outbreak occurred in May 2021. Since then, Taiwan’s government has faced many challenges as it has evolved from a zero-COVID approach learning to live with the virus.
Preparedness includes many elements – past experience and anticipation, culture, trust,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 legal framework, adaptability, leadership and responsibility, infec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s and their allocation. The stresses of handling the pandemic have led to burnout of people in specific areas, notabl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Various solutions have been suggested, including several with an emphasis on mental health. Taiwan’s previous experience with SARS created a legal framework for the Central Epidemic Command Center (CECC) to mobilize resources and implement policies, and for other governing bodies to follow them. Hospital manager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while balancing those of HCWs who have been indispensable in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Their role i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policy makers and HCWs, and ensure that hospitals are safe places, for patients and workers.
Purpose: This study has two aims – first, to better understand Taiwan’s COVID-19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at the government,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physician levels; and to understa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se three bodies. Second, to uncover the successes and shortcomings of Taiwan’s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measures, to help inform policy makers, and strengthen the country’s future preparedness measures.
Methods: A qualitative and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was undertaken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exploratory research. Semi-structured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between March 2023 and May 2023.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covered three levels – the government,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physicians – with a total of n=7. One member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 member of the CECC); a senior manager of the Joint Commission of Taiwan; two Commissioner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t the local government level – one in Northern Taiwan, and one in Southern Taiwan; a manager of the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 physician working in Family Medicine, and at a VIP clinic; and a junior physician working in the ER were interviewed.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then transcribed verbatim. Coding was conducted using grounded theory, with ATLAS.ti software. Secondary analysis followed this, to extract dimensions and sub-dimensions from the data. IRB and ethical consideration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
Results: A strong, rapid, and unified network response and previous SARS experience demonstrated a good level of preparedness during Taiwan’s initial success. Complacency, fatigue, and quarantine and vaccination complications led to a lack of preparedness when Taiwan had its first outbreak, highlighting weaknesses in handling a crisis of this scale. Continued collaboration and support, humanity and culture, technology and strong leadership were instrumental in Taiwan’s continued response. A culture of compliance, self-sacrifice, and community orientation over the individual, in addition to cross-collabora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hospital managers and physicians led to adaptations which ultimately resulted in Taiwan’s progress towards a post-COVID era.
Conclusion: Taiwan’s preparedness with infection control and in terms of government and hospital collaboration was generally good;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these bodies is strong. The country’s vaccination campaign, and reversal of zero-COVID policies produced many challenges,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ublic must be carefully evaluated moving forward. Assessing vaccine hesitancy and misinformation among the elderly population must be addressed to formulate legal documents supporting them. Taiwan’s cultur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ccess of its policy implementation. A rapid response, openness, trust and transparency,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telemedicine are factors other countries may look at adopting and adapting from the Taiwanese context.

Keywords: covid-19, Taiwan, preparedness, infection control, vaccination, qualitative study

謝昀融(2023)。高中階段自學經驗之大學生社會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xfrkvf

論文名稱: 高中階段自學經驗之大學生社會化研究

本論文旨在了解高中階段自學生升上大學之社會化情形。主要研究高中階段自學生在進入大學體制之後,面臨不同的學習環境,進而需在大學體制下學習其制度與規範,在大學生活與他人、環境互動,經歷挑戰與抉擇,形塑自我概念與因應方式之社會化過程,如能順利渡過社會化,即能在大學符合準則,與周遭環境建立良好關係,進而實行對未來職涯的期待與計畫。
經研究者採立意取樣,擬定訪談大綱,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並使用質性研究分析軟體ATLAS.ti,進行研究資料的編碼與分析,基於七位研究參與者的文本資料與文獻探討,根據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得出研究結果與討論,其研究結論如下:
壹、高中自學大學生回歸大學體制的情形
一、自學大學生對體制陌生,易受學校風氣與科系屬性影響
二、自學升上大學,需與同儕上課、課表學習及考試
貳、高中自學大學生在各系統互動的情形
一、自學大學生與環境、他人建立關係,需費較多心力
二、自學較少危機,或未解決危機者,在大學遇較多危機
參、高中自學大學生進入大學的期待與考量。
一、自學大學生面對職涯抉擇,易有價值觀衝突
二、相較同儕職涯定向,自學大學生多有斟酌與遲疑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實施非學校型態個人實驗教育相關單位」、「欲了解高中階段自學的學生」、「對高中自學研究有興趣之研究者」提出建議。

吳珮凰(2023)。A Study on Peer Influence Effect on Motivation to Learn in Workplace Context in Vietnam。﹝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bhwjd

論文名稱: A Study on Peer Influence Effect on Motivation to Learn in Workplace Context in Vietnam

This study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peer influence effects to young employee’s motivation toward learning in workplace context.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also employed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to explore how peer influence effect to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o understand about each participant’s needs to examine how needs impact to peer influence effect. The researcher took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conducted the research. The study targeted young workers from 18 to 25 years old in Vietnam. There were 28 participants selected for the online interview through Google Meet. The interviews were transcribed and analyzed through Atlas.ti.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esent a view of how peers influence related to motivation to learn, as well as the factors that can enhance or prevent the influence. Peers can inspire and motivate young adults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nd to pursu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ir feedback, encouragement, or achievements. Besides superiors, peers can be role models for an individual, sources of support for their learning, from that influence individual’s beliefs, and learning behaviors. On the other hand, depending on the workplace context that can bring different outcomes to the peers influence on motivation to learn. Individuals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 that align 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 and their motivation. The theory helped the researcher to discover what factors can enhance peer influence and what factors can prevent it.

張朝翔(2023)。運用復康足球團體輔以就業適應團體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之穩定就業效益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nzbua2

論文名稱: 運用復康足球團體輔以就業適應團體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之穩定就業效益探討

研究背景與目的: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嚴重腦部異常的精神疾病,高度影響患者生理、社會心理及認知功能。藥物治療雖能有效治療正性症狀,但對於疾病所產生長期的負性症狀與自我效能低落,對於疾病造成生理、社會心理功能的失能卻難以有較佳的成效,而上述層面的失能卻是患者長期難以穩定回歸社區生活、參與就業與穩定就業的主因。
研究方法:本研究共計招募30位20歲至55歲之思覺失調症患者,以立意取樣分為兩組,實驗組共進行12次復康足球團體與12次就業適應團體,控制組則進行12次休閒職能團體與12次就業適應團體,各自為期6個月。兩組受試者皆進行工作自我成效問卷前後測及參與團體之個別深度訪談。使用SPSS統計軟體以及ATLAT.ti version 7.0軟體,進行量性資料及逐字稿質性內容分析其復元經驗。
研究結果:透過樣本t檢定,復康足球團體搭配就業適應團體可顯著提升工作自我效能,於職業準備技巧的信心、實際面臨工作及保護自我權益的信心、自我了解與社交技巧的信心都有顯著提升。同時透過質性內容分析參與團體之經驗,復康足球團體主觀感受有較高的「同儕支持」、「人際合作」、「體耐力提升」、「情緒支持」與「就業動機」。
結論與建議:透過復康足球團體可顯著的提升工作自我效能、人際互動、體耐力等,其相關因素正是影響思覺失調症患者參與就業與穩定就業的主因。強調人際互動訓練的足球運動團體可促進思覺失調症患者整體生理、社會及心理功能表現。未來研究建議可進一步探討不同運動模式與就業支持性團體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之穩定就業效益,提升運動相關方案更多的實證依據,進一步協助思覺失調症患者回歸社區生活與參與就業。

陳淑芬(2022)。休閒酒莊創新行銷模式之探討。﹝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e38h56

論文名稱: 休閒酒莊創新行銷模式之探討

休閒酒莊面對 COVID-19 疫情肆虐,產業經營困難,損失慘重;亟待探尋創新管理應變策略以謀求經營轉型,轉虧為盈。本研究因應疫情之衝擊,綜整次級資料分析法及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研究工具訪談休閒酒莊經營者,並做諮詢專家之三角交叉檢定研究信效度,以紮根理論授權之 Atlas.ti 分析軟體進行見實編碼、開放性編碼及主軸性編碼蒐集有關休閒酒莊營銷策略之關鍵語彙與經營策略。最後分別以詮釋結構模式(ISM),層級分析法(AHP)及局部灰關聯度(LGRA)分析得到休閒酒莊營銷策略之詮釋結構模式、評估準則及休閒酒莊之營銷模式。本研究結果可以做為休閒酒莊未來因應流行傳染性疾病及創新營銷模式之經營參考。

關鍵字:創新管理、紮根理論、ISM、AHP、LGRA

李世傑(2022)。自行車深度愛好者休閒效益創新模式研究。﹝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nnyb4

論文名稱: 自行車深度愛好者休閒效益創新模式研究

騎乘自行車不僅是節能減碳最佳的交通工具之一,也是各先進國家致力於發展的低碳旅遊產業。臺灣近幾年建設自行車道完善,因而掀起自行車休閒風潮。更有一群積極主動挑戰的自行車深度愛好者,選擇自行車作為休閒活動的主要工具,挑戰環島、峻嶺、涉入異地風情之處,此方面有關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之探討甚少。本研究藉由次級資料分析法及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蒐集研究資料,再以專家諮詢之三角交叉檢定驗證信效度;後續經由紮根理論授權之ATLAS.ti分析軟體進行見實性編碼、開放性編碼萃取關鍵語彙,再以主軸性編碼歸納遊憩體驗構面;最後以選譯性編碼演譯休閒效益,最後進階以詮釋結構模式(ISM)分析,分別得到自行車深度愛好者之交流挑戰、心靈秘境、環島遊程及美食遊程之遊憩體驗模式與幸福體驗、開拓視野、流暢體驗等休閒效益創新模式。本研究亦提出剴切建議,供政府及有關團體憑參。

關鍵字:低碳旅遊、紮根理論、詮釋結構模式、遊憩體驗模式、休閒效益創新模式

蔡劭彤(2022)。Gap-Kalamazoo溝通技巧評估表之專家版於生理職能治療人員之心理計量特性驗證。﹝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x3w3u

論文名稱: Gap-Kalamazoo溝通技巧評估表之專家版於生理職能治療人員之心理計量特性驗證

背景及目的:職能治療人員的醫病溝通技巧甚為重要,其為影響醫病關係與治療成效的關鍵之一。良好的溝通技巧評估工具,可確認治療人員溝通技巧之表現與結果之穩定度與正確性。現今評估醫療人員之醫病溝通技巧評估工具中,Gap-Kalamazoo溝通技巧評估表 (Gap-Kalamazoo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ssment Form, GKCSAF) 最具潛力,共有3種版本(專家版、病人版、自評版),且其評估內容完整性較高,共有9個溝通技巧,包括:建立醫病關係、開啟議題討論、收集資料、了解病人/家屬的觀點、確保病人/家屬理解訊息、達成共識、總結並結束、展現同理、傳遞正確資訊。各溝通技巧分別有2至5個參考項目,以作為各溝通技巧的評分參考,且各溝通技巧均以5點量尺計分,可分別呈現9個溝通技巧的分數與總分,因此可確認該人員於各別與整體溝通技巧之表現。由於GKCSAF的心理計量特性如信度與效度驗證較不足,為提升此工具的臨床應用性,本研究主在驗證GKCSAF中文版之專家版於生理疾患職能治療人員之評估者間信度、評估者內信度、隨機測量誤差、編碼一致性、表面效度與內容效度。
方法:評估的資料來自2個研究計畫,以錄音方式分別蒐集治療師與病人及實習生與病人間之臨床治療訪談內容,並轉譯為逐字稿,以利評估者的詳細評估。研究流程有3部分:(1) 溝通資料之收集;(2) 信度驗證,先做資料合適度篩選,再進行評估者訓練,最後為正式評估;(3) 效度驗證。本研究將使用立意取樣,共招募5位評估者(直接評分3位、編碼後評分2位)獨立評分。「直接評分」即按照原工具之評估方式評分。「編碼後評分」為使用ATLAS.ti 9,將符合特定溝通技巧之敘述編碼,再依編碼內容評分。前測完成後,研究者於該2種評分方式各選擇1位評估者完成後測,前測與後測中間間隔8週。評估者間與評估者內信度之資料分析,於整體分數以組內相關係數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 檢驗,個別分數以一致性百分比 (Percentage agreement) 與weighted kappa檢驗。隨機測量誤差以測量標準誤 (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 SEM),編碼一致性以holsti index檢驗。表面效度與內容效度均以同意百分比檢驗。
結果:本研究的「直接評分」組與「編碼後評分」於基本信度與效度的結果顯示:(1) 評估者間信度的總分的ICC值分別為0.57與0.52,均為不佳的一致性,而各大題加權kappa值分別為 -0.03 ~ 0.34與 -0.03 ~ 0.38,均為差至普通的一致性。(2) 評估者內信度的總分的ICC值分別為0.86與0.82,均為好的一致性,而各大題加權kappa值分別為 -0.02 ~ 0.49與 -0.02 ~ 0.64,「直接評分」組為差至中度的一致性,而「編碼後評分」組為差至高度的一致性。(3) 隨機測量誤差的SEM% 值於評估者間分別為8.1% 與7.0%,為可接受之標準。(4) 編碼一致性的整體結果為24.0%,而各大題的結果為10.5% ~ 63.8%;評估者內於整體結果為61.1%,而各大題的結果為56.8% ~ 80.2%。(5) 表面效度之同意百分比為80% ~ 100%,皆通過檢核,具備表面效度 (6) 內容效度之同意百分比為20% ~ 100%,其中有4個大題未達標準,其餘皆通過檢核,代表不完全具備內容效度。
結論:本研究目的為驗證GKCSAF專家版之中文版,於生理疾病職能治療人員的心理計量特性。於信度部分,此工具於各大題大部分結果顯示信度不佳,僅少部分達普通以上之一致性;總分為好的一致性;而效度部分於表面效度顯示為可接受,而內容效度則為部分可接受。此外,由於大部分的大題於「直接評分」組與「編碼後評分」組相似,因此此工具可使用「直接評分」的方式評估即可。研究者建議未來需將此工具之內容進行改良,將各項目與評分標準定義清楚,並調整可能較不適用於職能治療之項目,且未來亦需完整驗證其心理計量特性,以確認其於職能治療的適用性。

丁詠恬(2022)。癌症死亡兒童照顧者之末期照護及哀慟經驗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nhg8n

論文名稱: 癌症死亡兒童照顧者之末期照護及哀慟經驗初探

背景:癌症死亡兒童的家庭會承受極大的痛苦,本研究欲以質性研究探討照顧者在癌症兒童的末期照顧和哀慟的經驗。
方法:以立意採樣的方式對四位研究參與者進行單一次半結構式訪談,訪談過程錄音並建立逐字稿文本,透過海德格的此在詮釋學,研究者充分了解在末期照護及哀慟過程所發生的經驗,文本使用ATLAS.ti 9軟體,以Colaizzi的七個步驟分析。根據 Lioncoln 與 Guba 的標準來增加資料的值得信任度。
結果:在末期照顧過程中的八個主題包括:尋求可能的治療,或許會有奇蹟、喜樂是良藥,讓日子充滿期待、接受孩子有一天會離開,陪伴他到最後一刻、感到束手無策及無力感、將自己的需求擺在病童之後、醫療團隊看顧家屬的情緒、共患難的家人病友家屬支持、引發正向情緒的回憶。癌症兒童過世後,專屬於孩子的豎靈和告別式可以讓照顧者少一些遺憾。哀慟歷程中的七個主題有:頓失生活重心,強烈空虛感,回憶湧現,表達哀傷的情緒、爸爸面對孩子的離開,以哭泣以外的方式表達哀傷、原有的認知∕習慣∕行為出現改變、保留孩子的東西,守著和孩子的承諾、與有共同回憶的人持續連繫、孩子用一種新的方式,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找出失落經驗的意義,並幫助有相似經驗的他人。而父母以開放且誠實的溝通,給予支持,對手足的調適有正向影響。
結論:與有共同回憶的醫療團隊及病友家屬持續連繫,是癌症死亡兒童照顧者末期照護及哀慟過程重要的調適資源。

余佳華(2021)。探討在相互教學法的合作學習環境下對資訊工程研究生的英語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a8nu45

論文名稱: 探討在相互教學法的合作學習環境下對資訊工程研究生的英語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態度之影響

在21世紀,有效的英語溝通和合作是兩項不可或缺的就業能力。2018年,台灣政府的目標是在2030年成為一個雙語國家。然而,英語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並不是資訊工程研究生課程的一部分。目前的資訊工程研究生缺乏持續發展英語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的訓練,導致學生使用英語進行專業溝通互動有所限制。因此,資訊工程學界認為教導研究生如何溝通和合作是必要的。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為來自三個實驗室的58名資訊工程研究生量身定制了一個為期12週的專業英語培訓,以加強他們的英語溝通和合作能力。而其中16名研究所一年級且為第一次參加培訓的研究生同意參與本培訓成效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12週相互教學指導後(1)資訊工程研究生的英語溝通能力有無差異?(2)資訊工程研究生的合作質量有無差異?(3)資訊工程研究生對合作學習的態度有無變化?
這是一項質量混合方法的研究,包括定量和定性數據。數據來源包括以下內容:(1)課程前、後的調查問卷、(2)現場觀察及錄音和錄影,以及(3)訪談。描述性統計報告調查了研究生在第一週、第八週和第十二週小組討論中的溝通和合作表現。為了了解研一學生的溝通和合作質量的變化,研究人員根據錄音和/或錄影,及利用溝通及合作觀察量表來評估他們的表現,量表包括內容、互動能力和合作能力。接著,研究人員應用重複測量方差分析觀察量表的定量結果,輔以資訊工程研究生的溝通、互動和合作的定性數據,並運用軟體ATLAS.ti 9進行編碼。為了調查資訊工程研究生對合作學習態度的變化,對課程前後的問卷數據進行了配對樣本t檢驗。
本研究的結果提供了實驗證據,顯示在為期12週的相互教學的系統性培訓提供資訊工程研究生發展他們的英語溝通和合作能力。學生還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
從理論上而言,目前的研究驗證了在社會互動環境中,12週或以上的課程能幫助學生發展英語溝通和合作能力。就教學意義而言,本研究建議教師可以在合作學習環境中為研究生提供系統性的討論和教師持續的引導,以發展學生的英語以及他們的溝通和合作能力,特別是為了他們能有更好的就業能力做準備。

陶韻惠(2021)。台灣頂尖公立大學的治理與國際競爭力。﹝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j27mu5

論文名稱: 台灣頂尖公立大學的治理與國際競爭力

由於臺灣公立大學由國家資助,歷來享有比私立大學更高的聲望,並擁有更多的優秀學生、教師和資源,本研究旨在深入瞭解臺灣頂尖公立大學的管理方式。自 1970 年代後期以來的全球公共行政改革現象,新公共管理(NPM)被認為是更為優異的管理方式。這種重塑政府的新浪潮也蔓延至教育領域。因此,本研究將特別從新公共管理的觀點,來分析臺灣頂尖公立大學在全球化時代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策略。本研究不僅利用文獻和法規文件來分析臺灣公立大學治理的整體情況,還研究中韓兩所大學案例,進一步探索模範大學的實踐和策略。為了直接瞭解利害關係人的觀點,筆者還採訪了公立大學副校長、資深行政人員、學生等12名參與者,以獲取見解。訪談結果資料分析採用ATLAS.ti軟體,通過編碼歸納法進行。結果表明,臺灣高等教育尚未完全實踐新公共管理原則。但因為新公共管理可提高大學治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若新公共管理能夠應用於大學治理,則可以提高大學的全球競爭力。在此基礎上,未來研究可聚焦在臺灣高等教育新公共管理實踐受阻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大學治理結構,特別是台灣這種官僚體制和傳統由上往下的高等教育決策模式的國家。

張文媛(2021)。深度旅遊探討。﹝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8nj6s

論文名稱: 深度旅遊探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性疾病(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竉罩全球,礙於社交距離及不能群聚之防疫政策,直接促成民眾發展戶外休閒活動,大眾化的走馬看花行程,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深度旅遊之需求甚囂塵上。本研究首先藉由次級資料分析法及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蒐集有關食、宿、遊、購、娛等深度旅遊之關鍵語彙,次以5W1H分析法萃取及Atlas.ti編碼,最後分別以詮釋結構模式(ISM)、層級分析法(AHP)及局部灰關聯度(LGRA)得到深度旅遊之關鍵語彙各構面體驗詮釋結構模式及其評估準則;俟經LGRA分析,可得各階層準則下之深度旅遊體驗排序。食、宿、購、娛各個構面深度旅遊分析,分別以食藝文化、精神交流、在地產品及性靈回歸最為重要;而遊的深度旅遊體驗分析,可得行前準備、體驗教育、回憶踐行及重遊意願之循環模式。本研究對深度旅遊探討對旅遊業者提出具體建議及憑參。

黃雅足(2021)。探討臨床指導教師面對教學困難之復原力發展歷程。﹝碩士論文。弘光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34yxf

論文名稱: 探討臨床指導教師面對教學困難之復原力發展歷程

臨床指導教師在護理教學教育中擔任多重的專業角色及功能,也面臨高度的工作壓力,他們普遍有工作過度負荷的狀況,在面對逆境下又必需克服教學中的困難不斷的自我提昇,才能有效的發揮他們的專業角色及功能,而「復原力」指的也正是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之因應過程,產生出良好的適應結果,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護理臨床指導教師面對教學困難之復原力發展歷程,期望提供臨床指導教師面對教學困難時正向適應的經驗。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立意取樣以滾雪球方式招募受訪者,並採半結構性訪談指引進行個別訪談,收案對象為任職超過三年之臨床指導教師,共訪談8位臨床指導教師,研究者將訪談轉寫成文字稿並輸入ATLAS.ti 7軟體系統進行資料歸納分析,以瞭解臨床指導教師面對教學困難經驗中之復原力發展歷程。
研究者整理出臨床指導教師復原力發展歷程的三個重要範疇分別為:「自我覺察的過程」、「復原力的啟動」及「教學工作的自我成長及正向適應」,並發現四個大主題分別為「摸索教師的角色定位與教學方法」、「工作中的挫折與危機」、「堅持的動力與信念」以及「經歷磨練後的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
教師在工作中面對複雜及多重角色要求、繁重的工作任務,也承受來自多方的壓力及負向的情緒感受,但教師正向個人特質例如:勇於接受挑戰、不逃避責任、積極行動具應變及溝通協助能力等,提供復原力的保護因子,教師在歷經復原力的展現又能再次找回自信、工作成就感與教學的熱忱。故建議學校可提供或建立適當的支持系統,以強化及培育臨床指導教師之復原力,提供持續「教」與「學」的動能,促進其專業角色發展並提昇臨床教學效能。

陳泰元(2021)。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復原力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d3s92

論文名稱: 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復原力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思覺失調症患者接受職業服務重建服務期間發展復原力的經驗,採取敘事研究法,以5位思覺失調症患者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並使用Labov的敘事結構分析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資料以ATLAS.ti(第9版)軟體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時發展復原力的經驗:
(一)學習新事物有助於提升成就感與希望感,穩定情緒與找到生活目標。(二)社區職能工作坊給予的身心支持,成為進入社會的踏板。(三)從不同的成長經驗與家庭關係中吸取養分,最終發展出復原力。(四)曾有病況不穩的經驗,更想找到個人方向與價值。(五)將與他人互動的正向經驗轉化為具體行動。(六)不想被低估,更渴望拿出好表現。(七)從支持度高的職場找到歸屬感。
二、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復原力維持其穩定就業的經驗:
(一)由就服員、心理諮商、家庭與其他社會支持等外部資源啟動復原力。(二)由設定目標、主動性、自信心、自我定位、持續學習與尋求存在感等個人資源啟動復原力。
三、復原力具有不同的層次與影響力,且是一個持續發展、與個人及環境產生動態交互作用的持續性歷程。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供給思覺失調症患者本人、患者家庭、職業重建服務專業人員及政府政策等四方面之實務建議,以及未來研究建議之參考。

李寒冰(2021)。基於使用者經驗規劃社區型餐食健康管理系統架構-以高齡退休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hf5xb

論文名稱: 基於使用者經驗規劃社區型餐食健康管理系統架構-以高齡退休社區為例

隨著資通訊技術發展迅速且成熟,傳統服務模式需逐漸向智慧服務模式轉變。以往因高齡退休社區內傳統餐食健康服務中餐食服務者與住民間缺少資訊交換,產生住民餐食滿意度、營養師飲食健康照護程度成效低、廚師難控制食材準備量及機構餐廳營運成本等問題,各方問題不一,難以得到平衡與改善。本研究目的為設計一餐食健康管理系統架構,改善高齡退休社區內現行餐食服務中的問題。研究目標包括:1) 經由文獻探討與半結構式訪談,分析高齡退休社區餐食健康服務現況及使用者需求;2) 基於使用者經驗,進行系統功能模組分析與了解介面設計規範; 3) 設計以高齡退休社區為例的餐食健康管理系統架構暨使用者介面;4) 驗證該系統平台的使用性,討論在高齡退休社區內導入智慧餐食健康管理服務系統的可能性。本研究採用協作產品設計和開發與以使用者為中心環境的瀑布式方法,強調了使用者觀點對系統開發的重要性。依循系統設計和開發的流程,採用半結構式訪談,蒐集住民與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訪談記錄透過ATLAS.ti 9編碼進行內容分析,透過角色法建立使用者行為模式的原型,再以情境故事法敘述系統應用場景。在系統介面原型測試與實驗前測之後,招募8位養生文化村住民作為受測者,利用系統原型操作任務完成與同步式放聲思考法,以使用者互動經驗作為意見回饋,再以SUS使用性量表進行使用性評估。SUS分數為71.56±13.49滿足使用性標準,而在原型操作中仍存在問題,整體表現為系統功能整合較好,對高齡住民而言易學習性較差。透過高齡者餐食健康服務滿意度問卷並進行系統使用前後測驗證餐食滿意度改善情況,平均分數由2.97±0.27提升至3.53±0.42。由於系統處於原型階段,未能在導入使用後進行後測,可能會影響滿意度結果。主要貢獻為建立一智慧餐食健康管理系統服務系統嘗試協助營養師、餐廳與機構進行餐食健康服務工作,以及提高高齡者餐食滿意度及飲食健康照護程度。

李國勇(2021)。Vietnamese Family Caregivers’ Experience in Caring for their Elderly at Home。﹝博士論文。弘光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68eg4f

論文名稱: Vietnamese Family Caregivers’ Experience in Caring for their Elderly at Home

Population aging is a global issue. The aging of the Vietnamese population has been accelerating in recent years. Caring for elderly family members is usually a long-term commitment to maintain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Although family member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providing informal care for the Vietnamese elderly, there are limited studies of family caregivers’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regarding caring for elders at home in Viet Nam.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family caregivers’ experience of caring for their elderly at home, within Vietnamese culture. It uses a qualitative descriptive approach, along wit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Vietnamese family caregivers’ lived experiences. Twenty Vietnamese family caregiv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matic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ATLAS.ti version 7.5.18 software as part of managing and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qualitative data. All transcripts and field notes were analyzed to identify derived codes, subthemes, and themes. Findings on Vietnamese family caregiver experiences in caring for their elderly at home reveal six main themes: (1) family-caregiver roles in caring for elders, (2) life changes when becoming a family caregiver, (3) lack of resourc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ir elders, (4) family caregiver motives in caring for elders, (5) emotions of that family caregivers commonly experienced, and (6) coping strategies in caregiving. The study findings help to develo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Vietnamese family caregiver experiences in caring for the elderly at home. They are instrumental in designing programs and services to support Vietnamese family caregivers and to educate nurses and nursing students in providing care to the Vietnamese elderly at home.

王筱筑(2020)。失智症社區早期發現與介入服務的發展歷程─以創新擴散理論觀點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ygv7u

論文名稱: 失智症社區早期發現與介入服務的發展歷程─以創新擴散理論觀點分析

失智症是老年人口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其普遍會因為腦部功能的退化使照顧者背負沉重的照顧壓力。我國失智症的照顧服務對象多以中度、重度失智者為主,較缺乏失智症早期發現與介入服務。而某地區醫院失智症中心於2015年將醫療端與在地社區結合,主動發掘社區中潛在的失智者,為失智症家庭提供一個失智症社區早期介入的服務方案。因此,本研究聚焦研究目的為:一、探討此服務的發展歷程與具體運作方式。二、運用創新擴散理論分析此服務擴散的關鍵要素。三、分析此服務模式之優勢與困境,並對照現行國家失智照顧服務,以提供未來政策建議。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法,以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蒐集資料,總計撰寫58篇田野日誌以及挑選共計14位社區據點以及A團隊成員進行深度訪談,並使用ATLAS.ti v5.2質性分析軟體編碼處理研究資料。
研究發現有三:一、此服務之具體運作方式可歸納成三階段九步驟。二、此服務符合五大創新認知屬性,藉由人際與大眾傳媒管道擴散以及關鍵人物與社區文化影響,致使服務擴散迅速且使社區易於接受。三、此服務對比長照2.0之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各有優劣,而前端篩檢機制是現行制度缺乏但為失智症早期介入的關鍵。因此提出三項研究建議:一、提供服務實務操作人力、物力及財力建議。二、國家失智照顧服務設計應具備彈性及因地制宜。三、失智照顧服務應具備主動性,建議未來可納入失智症篩檢、早期發現與介入服務。期望藉由本研究討論提供失智症照顧服務更多可能性。

黃麗萍(2020)。安寧護理人員的受苦經驗與轉化之質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g97fj2

論文名稱: 安寧護理人員的受苦經驗與轉化之質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安寧護理人員感知病人家屬受苦經驗、護理人員的受苦經驗與因應轉化,採用質性研究,以立意取樣六位安寧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半結構訪談的方法收集資料。分析的方法參考主題分析法,並使用ATLAS.ti 8 套裝軟體學生版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安寧護理人員知覺末期病人及家屬的受苦經驗:(一)安寧護理人員用她「自身」感知他人的受苦;(二)存在性受苦、創傷性死亡的現象場流入護理人員心底。
二、安寧護理人員的受苦經驗:(一)病人自殺帶來安寧護理人員的「傷」與「罪」;(二)病人的苦與勾起過去自己的苦或未來的苦(三)在苦面前失去他人的連結;(四)受苦帶來原本世界的破裂與混亂;(五)太靠近突然的死亡,讓人成為兇手的錯覺。
三、安寧護理人員因應自己的受苦經驗與轉化:(一)由他者看見自己;(二)接受、臣服、極限;(三)連結、關係、愛、信任、真誠一起,讓苦不全然是苦;(四)自我的蛻變;(五)苦帶來了意義與價值;(六)生命經驗與苦交織,技藝融合;(七)傳承。
結論:安寧護理人員照護過程中,以自身感知病人家屬的受苦經驗,而這些受苦經驗影響護理人員的生命,護理人員藉由學習自我覺察與接受,帶來自我成長轉變。因此期盼安寧護理人員在面對受苦的他者時,都需要回到自身覺察自我狀態。

黃雨雷(2020)。工業設計核心課程學習困難與因應。﹝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ps992z

論文名稱: 工業設計核心課程學習困難與因應

本研究以台灣工業設計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就其在研修工業設計核心課程時遇到的困難及其因應方式進行探討。本研究採用紮根理論研究法,以銘傳大學二至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再運用Atlas.ti 質性分析軟體就訪談逐字稿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以及選擇性編碼,從而建構出工業設計核心課程學生學習困擾與因應之面向。
研究發現,學生學習工業設計核心課程之困擾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別,第一類源自於學生個人內在的因素,包括「技能不足」、「情緒」、「時間管理不當」與「資源缺乏」四個面向;第二個類別則是受到外在干擾因素的影響,包括「輔助課程欠支援」、「核心課程欠規劃」、「老師教學與師生溝通」與「組員溝通與協作」等四個面向。在另一方面,學生面對困擾所採行之因應對策亦分為兩大類別,第一類對策是依賴個人學習策略的改善,包括「輔助課程之學習重點」、「小組分工與互動」、「時間運用」與「資源運用」;而第二類對策則是要借重外部機制的調整,包括「核心課程之學習重點」、「輔助課程之調整」、「核心課程之調整」以及「教師授課之調整」等方式。

葉秀美(2019)。血液透析室護理師面對病人死亡的經驗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stpkq

論文名稱: 血液透析室護理師面對病人死亡的經驗探討

本研究探討洗腎室護理師面對病人死亡的經驗,瞭解他們在面對病人死亡的情緒和存在現象及其悲傷轉化。本研究經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通過,以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四位血液透析室護理師為研究對象,深入訪談進行資料收集,以詮釋現象學為研究取向,採取ATLAS.ti 8.0分析軟體輔助資料分析,分析步驟為資料蒐集、沈浸閱讀、意義單元之拆解與改寫、構成主題、置身結構和普遍結構等,進行文本資料之主要分析。

本研究結果為,血液透析室護理人員的置身結構經驗為在自身上「思及死亡」,透過存在抉擇而獲得徹悟,因而「願意接受良心」,即聽取它的呼聲,包括「純然在一起的感受」、「掛慮是作為一種照顧責任」、「傾聽良心呼喚的聲音」。由此置身處境結構歷程觀之,護理人員在初期面對病人死亡的失落、自責,至後期之意義對話、改變認同的歷程,有三大主題,一、「邊界處境、共在關係」―遭逢生命的有限性、不預期性及不能等待,護理人員經歷到「存在上的掛慮」、「同情共感與超越」及「內咎存在」,乃至於尋求內在自我的調適,找尋生命的出口;二、「存有相隨、尋獲益處」―護理人員經歷病人死亡承受個人內在與專業困頓,經由自身反省原有專業學習經驗,而能超越原有的立場,進入與病人互動現場,藉以反思護理專業角色,進而成長和自我超越;三、「知者洞識、意義再建」―護理人員體會到死亡並非只有洗腎病人須面對,而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生命週期和共有的宿命,此外,腎臟末期的邊界處境其照護已不同於一般的醫療,所需要的是「善終」的照顧。本研究結論為,病人死亡的經驗促使血液透析室護理人員在護病關係中以「共在處境」回應,且在「自我開顯」傾聽良心呼喚的聲音,以生命陪伴病友共行朝向臨終處境。而護理人員面對病人死亡的悲傷經驗是讓情緒的流動、適應與接受失去,以及意義再創造的意涵。

游涔琳(2019)。從種子到杯子-論咖啡序列價值。﹝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e65c9

論文名稱: 從種